本文转自:枣庄日报易盛通易盛通易盛通
本报讯 近日,记者从“产教融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”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市教育局统筹考虑各区(市)教育发展趋势,不断优化布局结构,构建起高职与中职贯通培养、公办与民办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,形成了相互补充、有机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,有力促进了各类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。
我市共有职业院校22所,其中高等职业学院3所,在校生2.7万余人;中等职业学校19所,在校生4.3万余人。作为“班墨奚”故里,工匠精神的发源地,我市职业院校推行“匠心浸润”育人,职业教育走出内涵提升,特色引领的道路。“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”成绩斐然,贯通培养实现突破,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,除春季高考这一升学途径外,又构建起多元化的中职教育升学体系。
积极对接“强工兴产、转型突围”战略和“6+3”现代产业需求,专业设置不断优化。围绕大抓产业、主攻工业、突破园区、育强企业总体要求,优化调整现有专业布局,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持续提升。通过建设“校中厂”,打造校园生产线,实现学用无缝对接。目前,全市职业院校与175家企业开展现代产业学院、企业学徒制、共建实训基地等深度合作。通过政、校、企三方合作共建的方式,成立了3个全国性产教融合共同体,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。持续支持学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、研发中心等合作项目,做好“留才、惠才、聚才”文章,提高毕业生留枣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岗位适配率。
实施办学条件达标工程。统筹考虑各区(市)教育发展趋势、人口规模和学校办学规模,优化布局结构,科学编制达标工作方案,全面推进中职学校达标工程。我市三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在省级评估验收中,均为优秀等次,位居全省前列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职业学校在技能大赛、教学改革、教师培养等方面全面合作。我市职业院校牵头组建了4所“班·墨学院”,以服务国际产业合作为主要任务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模式、以“职业技能+中文”为主要内容,培养海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。
(记者 董艳) 易盛通
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